找到相关内容84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留云寺赋并序

    常来。   南翔白鹤紫霄外,   仰见留云檐瓦间。   怡和养性,   安享太平。 ...

    沈善增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15281195067.html
  • 永福寺的禅茶时光

    听琴修身养性的度假地。   来源: 中华合作时报 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07271396483.html
  • 贵州早期佛教建筑之一:中和山华严寺

    建省之初,学校教育并不发达,书院的数量,远不及寺院,所以中和山华严寺不仅是禅人修行养性只地,而且还成了学子们读书讲学的场地,明朝时期贵州著名理学家李渭曾在普济亭设馆讲学,后人谓之中和书院,就成了贵州...

    安元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08223596677.html
  • 风韵犹存甘露寺

    了维修甘露寺的工作。“那些木板挡风墙就是维修时搭建的。”刘芙蓉指着大雄殿上一堵白色木板挡风墙告诉记者。   土生土长的魏顺德从小就喜欢到甘露寺游玩,他说,这里风景优美,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。“我听说...

    钱兴梅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08223996689.html
  • 各国茶道的比较与分析

    、商贾官吏、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,特别喜好在品茗中 ,吟诗议事、调琴歌唱、弈棋作画,以追求高雅的享受。   “茶道”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,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,它通过沏茶、赏茶、饮茶,增进友谊,美心修德、学习礼法 ,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。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。中国人至少在唐或 唐以前,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,唐朝《封氏 闻见记》中就有这样的记载:“茶道大行,王公朝士无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34571525.html
  • 关于茶和茶文化的诠释

    ,放下重负,可使气脉畅通,血气调和,从而心情愉悦,达到清心的目的。  五是修身功效。养生最大的价值在于养性养性而能修身。品茶能使人神志清醒、精神爽朗、文思泉涌,从中培养审美情趣,加强道德修养。这是由...人们修身养性,培养人们的精神情操。  三、茶文化的起源、内容、特点及作用  以上我们介绍了喝茶的三种类型和茶的五大功效,从中,我们不难看出,茶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,正是茶的自然特性所产生的奇特功能,...

    鲁鸣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35171533.html
  • 佛教顿悟与道教炼养

    者特未定也。”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说:“达于道者,反于清净;究于物者,终于无为。以恬养性,以漠处神,则入于天门。”又说:“有以自得之也,乔木之下,空穴之中,足以适情;无以自得也,虽以天下为家、万民为臣妾,不足以养生也。能至于无乐者,则无不乐;无不乐,则至极乐矣。”[18]从道家所提出的养的内容看,上述材料就涉及了养中、养形、养神、养知、养性、养生等内容。   那么,道家的养到底要养什么呢?   ...

    恒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15343484.html
  • 净土滥觞白人岩

    志士到白人岩读书修身、养性齐家。说也奇怪,到这里读几年书后,许多人就能熔铸出在当时条件下的先进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从《代州志》看,确实从白人岩走出过许多重要历史人物。  少年慧远立志追求一条能够摆脱...国家各类人才的摇篮。自慧远在白人岩建寺之后,许多志士纷纷到这里读书修身,养性齐家。据代州旧志和稗史载:北魏太武年间寇谦自嵩山来,居于此;葛洪、孙思邈、董思珍、刘海蟾等均在此修炼过。金元之际元遗山来代亦客...

    班彦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35049854.html
  • 吴言生:“六如茶痴”林治君新作《茶道养生》序

    多数处于亚键康状态的现代人,就显得非常重要。 所谓养生,就是调养、润泽我们的生命,使生命的机能保持在一种协调、安定、健康的状态。它的实质,则是养性。因为,只有调养我们的心性,我们的色身才有可能得到长久...茶道荟萃了儒、释、道三教的思想精华,所以最合于修身养性。 在“佛教与茶道”一章中,作者从“茶禅一味——学法悟道的根本”、“无住生心——幸福快乐的源泉”、“活在当下——人生智慧的心灯”、“一期一会——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4652985.html
  • 宋濂的佛教思想

    原因在于心性学说的相似和孝道理论的一致。他说:“为东鲁之学者则曰:我存心养性也;为西竺之学者则曰:我明心见性也。究其实,虽若稍殊,世间之理其有出于一心之外者哉?”(《夹注辅教编序》,《翰苑续集》卷九)儒家的“存心养性”与佛教的“明心见性”,虽有形式上的差异,但本质上都是圣人之学,源于一心。“其心同其理同也”,推及具体修心养性功夫,两者也就一致同归了。   宋濂在《金华清隐禅林记》中又指出,佛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73153557.html